Luxembourg 盧森堡
盧森堡是西歐地區面積最小的國家
位於法國、比利時、德國之間的歐洲內陸國家
首都盧森堡與國家同名
19世紀盧森堡開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雖然盧森堡聲明中立原則 但在20世紀期間被德國數次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擁有數十個步騎兵的盧森堡遭到德國侵略 被迫作為同盟國參戰
並在德國的進攻下瞬間投降 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零傷亡的參戰國
二戰後盧森堡不再維持中立 成為北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
盧森堡擁有歐盟多個下設機構 如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歐洲投資銀行
被稱為繼比利時布魯塞爾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後的「歐盟第三首都」
盧森堡人平日說盧森堡語 書寫德語 正式語言是法文
Pont Adolphe 阿道夫橋
阿道夫橋為盧森堡的非正式標誌 象徵盧森堡的獨立
1900-1903年第一位大公阿道夫下令建造
橋高42公尺 總長153公尺 阿道夫橋是世界最大的石拱橋
從車站往舊城區會經過的橋
Place de la Constitution 憲法廣場
在憲法廣場的兩個角落分別為貝特留斯砲台及貝克砲台的地下入口處
這裡是眺望阿道夫橋的好位子 廣場對面就是聖母大教堂
Gelle Fra Memorial 蓋爾法紀念碑
位於廣場這還有一個站在尖碑上的金色少女雕像 少女身體微彎抬起雙手獻上月桂樹花環
在方尖碑下方有兩個未鍍金的青銅雕像 一個躺在石板上 而另一個坐在旁邊哀悼
他們兩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願為法國服務犧牲的盧森堡志願軍
三個青銅雕像皆為 盧森堡著名的藝術家Claus Cito1923年創作-象徵 和平、自由、國家主權
可惜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佔領時期 金色女子像被納粹侵略者推倒並部分損毀不知所踪
直到1985年 金色女人像修復並重新矗立在盧森堡市憲法廣場上
每年10月10日盧森堡國家紀念日當天 盧森堡的國家元首都會親臨金色女人像前瞻仰
因為距離『地下要塞』的導覽還有點時間
我們小逛了一下
The Casemates 盧森堡地下要塞
目前地下要塞有兩個部分開放:貝克要塞、貝特留斯要塞
我們是參觀 貝特留斯地下要塞
盧森堡地下要塞是一個歷史上偉大的工程
西元963年 齊格菲伯爵在這塊山岬上建立一座碉堡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 後人不斷加強其防禦工事 使它成為一處堅固的防衛系統
但在1443年還是被勃艮第人攻佔
之後盧森堡幾經易主 被鄰近各國統治長達四個世紀之久
由於碉堡的修建橫跨了數個世紀
先後參與興建者包括勃艮第人、西班牙人、法國人、奧地利人和德意志聯邦的公民...
最後他們將盧森堡建立成一座防禦性超強的城市
這座具強大防禦功能的城市一共由24座碉堡、16個牢固的軍事防禦系統和一條長達23公里的地下通道所組成
通道內部可容納數千名士兵和馬匹 也設有工作室、廚房、麵包店、屠宰場地...等設施
範圍龐大複雜 猶如一座迷宮般
要塞最後一次補強是在1860年 然而在僅僅7年後
盧森堡簽訂 確定盧森堡中立的《第二次倫敦條約》根據條約內容盧森堡必須將要塞拆除
自那年起 當地軍民便陸續自碉堡內撤離 前後一共花費了16年的時間才完全撤離完畢
在1875年當地政府嘗試將這浩大的碉堡拆除掉
但因為會毀壞部分城市結構 所以當局便將碉堡的入口處和幾個連接各個通道的出口封住
只留下總長達17公里『部份通道』並於1933年起開放給大眾參觀
由於盧森堡要塞在歐洲歷史上佔有重要角色 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這裡有一個原始盧森堡城牆碉堡的模型供遊客參考
接著往下走便進入地下要塞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Luxembourg 聖母大教堂
教堂是晚期哥德式風格的教堂 不過也融入了不少文藝復興式元素
始建年於1613年 原本屬於耶穌會所有
在18世紀末開始供奉城市及國家的守護聖人聖母瑪麗亞
1870年時被教宗Pius IX 欽點為 聖母大教堂
是盧森堡唯一的一座主教座堂
Place Clairefontain 克萊兒芬坦廣場
位於大教堂東側
廣場中央的雕像是為了紀念已逝的公爵夫人夏綠蒂而建
接著我們往『康尼徐走廊』方向走
一路上往上爬 其實挺有一段的
Chemin de la Corniche 康尼徐走廊與
康尼徐走廊被盧森堡作家 Bat t y Weber 形容為「歐洲最美麗陽台」
是一條昔日要塞的城牆走道 往北通往貝克地下要塞與貝克岬觀景台 往南連接聖靈稜堡
沿途是風景如畫的Alzette valley 阿爾吉特河谷
這是剛剛去過的聖母大教堂
時間差不多
準備搭車回布魯塞爾